小提琴内在的六大关系是: 很多人在演奏时从心理到身体都常常出现“紧张”状态。多年来“放松”的课题贯穿在 比如运弓,弓子和右臂的自身都有一定的重量,在演奏时“弓放弦上,手放弓上”所产生的力量“1+1=2”。充分运用这两个自然重量,演奏就会省力,省力就是放松。相反,如果用了多余的力把弓子过紧地抓起,这个多余的力就会把弓子的重力抵消,两者的力量不是相加而是相减:“1-1=0”,这样演奏就会费力,就会出现“紧张”状态。由于杠杆的原理,弓子在运行时随着部位的变化,作用于弦的重力也在不断地变化,要想奏出均匀的声音,就需要手指手臂的调节,增减变换所用的力量。如果我们用的是最低限和最必要的力,这个力的绝对值再大也不能叫做“紧张”。林耀基经常对学生说:“我们所说的放松不是睡觉时的绝对放松。”而要在“运动中寻求放松”。 二、动与静 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,但在绝对运动之中存在着相对静止,没有相对的静止,也就无所谓运动,两者互相依存,相辅相成。小提琴演奏中也存在着“静”的因素,抓住“静”的因素十分重要。比如左手手指按住琴弦以后就要安静下来,否则 三、变化与稳定 音乐是流动的建筑。由于不同音符的无限组合和人的感情的多彩,这一建筑也是变幻无穷。面对这千变万化,往往使人的演奏越变越乱,陷入迷茫。针对这一状况,林耀基提出在“变化中求得稳定”。 节奏是音乐的轴心。节奏的均匀和准确、拍律的稳定(特殊处理除外),要像心脏跳动一样,不能出现“心率不齐”。林耀基经常提醒学生要有“松弛感觉、坚定的节奏”。音高的准确,发音的优美等,都是这一建筑的“标准件”,不管旋律如何进行,音符如何跳动,力度、音色、感情色调如何变化,这些“标准件”都是不容破坏的稳定因素。对那些单调而缺乏音乐表现力的演奏者,应该让他们注意音乐的变化。变化与稳定同样是相辅相成的,“变化中有稳定,稳定中有变化”。 四、空间与时间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。遗憾的是,乐器占有一定的空间。小提琴四条弦之间、手指与琴弦之间、同一弦上音与音之间都有一定的距离,弓子的运行又有上下两个方向。所以在演奏中需要平凡地换指、换把、换弦和换弓,使小提琴演奏产生了空间障碍,正所谓“换字易冒尖,问题在空间”。这个空间障碍往往影响音符时值的准确,破坏了时间的艺术。 为了克服空间障碍,解决四换难题,林耀基提出减少空间,争取时间。他告诉演奏者们,左右手在演奏中要走近道,不绕多余的路。比如换弦时,弓子的换弦扇面要尽量缩小角度,右手的垂直运动要尽量缩短路线,左手手指不要抬得过高,在能满足力量需要的前提下,抬的越低越好。 减少空间,争取时间,不仅能保证音符时值的准确,更重要的是它能扩充每个音符发音的时间,增强乐器的共鸣而产生巨大的空间震动。还有助于减少多余动作,使演奏更加省力,更加放松。 五、感情与理智 丰富的感情是优秀艺术家的必要条件,一个内心没有感情、没有热情和激情的演奏者的演奏,是,没有感染力、不会打动听众的。但是感情过分激动,缺乏必要的理智,演奏便会失去控制、音不准节奏不匀、音质不准音色不美,使想表现的东西无法表现,自己也在受罪。林耀基主张小提琴演奏者要有冷静的头脑、火热的心,还认为只有用理智才能合理分配感情,才能达到音乐的充分表现和自我的充分享受。 六、共性与个性 一把琴、一根弓和人体双手构成一个演奏环,通过环的运动演奏出乐曲,并力求完美地表现乐曲的内容和自我的情感。所有好的演奏者都是如此,这是他们的共性。由于人的手和臂大小、长短、粗细的不同,人的 演奏技巧是这样,比如左手拇指的位置是高点好呢还是低点好,是应该靠前点还是靠后点,对于这个多年争论不休的问题,林耀基认为拇指可以很松动,演奏者怎么舒服怎么拉,他不主张拇指有固定的位置。事实上,许多演奏家差别很大,柯冈把拇指放在琴颈下面,舍林格确使虎口与琴颈之间几乎没有空隙。但他们都使较弱的小指处于有利地位,使四个手指得到平衡的发展。其他的环节也是这样,在不违背基本原则的前提下,允许选择适合自己生理特点的姿态。再者,由于演奏者听觉习惯与爱好的不同,音准的观念和 在艺术上更是这样,个性在音乐表达中极为重要。演奏者不仅是乐曲的解析者,还是乐曲的再创造者。每个 () |